记者叶麦穗 广州报道 可转债打破零违约之后,可转债的表现也急转直下,今年以来已经下跌3.49%。
不过市场对可转债的投资进入“抄底时间”,据统计虽然基金对可转债的持有量同比仍大幅下滑,但是环比上涨1.5%,其中银行转债的持有量最大,持仓规模为735.9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近期市场调整后,目前转债市场已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后续投资价值可期。在投资策略上,建议在强调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散配置。
今年以来转债指数下跌3.49%
可转债市场遭遇“连环劫”,多只可转债面临退市,这让可转债市场吓破了胆。根据同花顺(300033)统计,截至7月29日,今年以来中证转债指数下跌3.49%,如果相比5月中旬的高点,更是下跌6.3%。现存的528只可转债中,有118只跌破百元面值,占比22.3%。
可转债自去年打破“零违约”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去年7月28日,蓝盾转债走完退市整理期的最后一个交易日,7月31日正式被摘牌,成为首只退市的可转债。 自1992年中国宝安(000009)发行首只可转债以来,在我国可转债30多年的历史中,从未出现过可转债退市情形。这一纪录,被蓝盾转债打破。
之后,越来越多的可转债面临退市的尴尬局面。 最近一只面临退市的可转债是广汇转债。近期,广汇汽车(600297)因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而遭到股票退市, 其可转债面临退市。作为首支触及“面值退市”标准的高评级可转债,广汇转债7月16日和7月17日已连续两日跌停,7月18日起停牌,最后报收45.767元,存量余额28.92亿元,仍有超85%的投资者未转股。随后7月18日晚,联合资信评估下调广汇转债AA+评级至AA,评级展望调至负面。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认为,可转债最近跳水,一方面是由于权益市场整体下跌,其中,上周29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一个转债行业收涨。另一方面,广汇转债由于正股触及面值退市风险进一步对凸显纯债特性和低价特性的转债带来甚至无视业绩面好转的情绪错杀行情。
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转债最近跳水严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伴随着可转债“零违约”神话被打破,市场开始更加重视可转债的信用风险,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可转债的持有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其二,新“国九条”出台后,使得可转债的“债底”不再坚不可破,投资者对可转债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
公募基金持有规模环比上升
可转债表现不振,公募基金的转债投资也有所降温。2024基金二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投资可转债资产的公募基金数量为2031只,创下近四年新低,不过转债持有规模却环比上升。
光大证券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末基金持有转债规模为2761.6亿元,较上季度末增持转债41.0亿元,同比下降12.9%,环比上升1.5%。 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减持转债规模最大。整体来看,二季度各类基金持有转债规模的变动较大。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减持96.3亿转债,减持规模最大;偏债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分别减持转债40.4亿元和21.2亿元。增持转债的基金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型基金增持转债83.4亿元,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增持转债60.3亿元,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增持转债52.1亿元。
同样,东方金诚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二季度,基金转债持仓规模2760.94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40.36亿元,实现止跌回升。拆分来看,一级债基二季度份额有所下降,但在信用债、利率债收益率不断压缩的背景下,开始加仓债性转债增厚收益,二季度主动增持规模达121.27亿元,是二季度基金转债持仓回升主因。二级债基与可转债基金主动减持规模较大,转债仓位有所降低。
今年二季度,基金持有转债规模前五大的行业分别为银行、电力设备、电子、基础化工和农林牧渔行业,持仓规模分别为735.9亿元、282.1亿元、186.7亿元、151.8亿元和141.1亿元。
兴业转债为基金增持规模最大的个券。具体来看,兴业转债、豪鹏转债、杭银转债、博23转债、广泰转债是2024年二季度基金增持规模前5大个券。其中兴业转债被基金增持最多,共增持9.4亿元。基金增持规模前十大转债共计被增持51.22亿元。
对于未来可转债的投资价值,贺金龙认为,从估值来看,当前转债市场估值已处于较低位置,下行空间有限,截至目前,共188只转债YTM(到期收益率)较同级别同期限企业债YTM更高,其中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地方国央企标的15只,银行标的3只,AAA 级别的标的7只,剩余期限在 2 年以内的标的42只。因此,综合全市场供需和转债市场估值来看,转债当前是值得配置,具备性价比的投资标的。
刘有华也认为可转债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一,从供给角度看,下半年供给有所减少,但需求端仍有韧性,因此预计供需关系依然紧张;其二,这一轮低价转债无差别大幅下跌会导致不少可转债被错杀,但多数可转债整体资产质量较好,因此存在修复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三木成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ope.cflaw.cn/archives/5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