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困难群众生活“过得去”,东营市创新开展了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推进急难专项救助提档升级,在东营市“增进民生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帮扶专场上,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锋介绍了今年采取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
据介绍,今年,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10个部门单位修订了《东营市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暂行办法》《东营市“救急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增设了“救急难”小额基金,降低了“一事一议”救助门槛,实施了商业保险参与救助新模式,急难救助实现“短平快”提档升级。
扩大救助范围。全面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等方面的限制,无论是城乡家庭还是流动人员,凡急难事件发生在我市范围内的,均可以申请急难救助。急难救助申请人只需提交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向户籍地、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或通过“爱山东”App救助专区提出救助申请。
实施分类救助。根据致困原因,划分为紧急型和支出型两类救助方式。对紧急型救助,及时给予2000元以下的生活救助,事件产生后果仍然延续的,实行“一次审批、分批救助”,人均救助额度可达6个月城市低保标准。对于支出型救助,乡镇(街道)给予城市低保标准3-12倍的救助;保险公司按个人自负合理费的10%进行赔付,最高给予1万元的赔偿;衔接“救急难”基金,按比例最高再给予1万元的救助。
启动“一事一议”。今年,将启动“一事一议”标准由个人自负合规费用超过5万元降低至4万元。对经乡镇(街道)救助后仍有困难的,报请县区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县区民政部门按照自负合规费用4-10万元25%、10万元以上30%的比例实施救助,年度内同一家庭救助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
慈善兜底救助。经临时救助和“一事一议”救助后仍然有困难的,由县区民政部门推介到“救急难”专项基金,再对个人剩余合理费用按90%的比例进行救助,同一家庭年度内最高可给予20万元的慈善救助。
提升救助速度。建立先行救助工作机制,为急危重症伤病员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救治,“先诊疗后付费”。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导致严重困难,需要立即进行救助的,24小时内先行救助、后补手续。
经过以上多重救助后,1个年度内同一家庭累计救助额度最高可达28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实施急难专项救助1030人次,发放救助金298.07万元,支出型困难群众救助人次同比增长43%,救助金额同比增长59%。(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曹萌萌)
本网站中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邮箱:tdaz599#163.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ope.cflaw.cn/archives/94678.html